现代童话故事的结尾,可能就是“孩子考入了清北、哈佛、牛津,父母走上育儿巅峰,从此过上了幸福快乐的日子。”
然而,00后牛津小姑娘Iris却说,进了大学才知道,童话里都是骗人的。在见过那么多坚定、自信和独立的牛娃后,这些早早独立、有着清晰人生规划的「过来娃」,进入大学后怎么样了?
作者:晓潼本文来源:公众号“谷雨星球”ID:guyujihua2021
“如果可以,我建议尽可能读个名校,视野、资源完全不一样。我也没感受到传说中的内卷。内卷是很单一向的竞争,一群人抢夺同一个资源,而同学们都在各自的领域优秀着。”
在牛津呆了3年后,原本就成熟的Iris坦言,“但我对学校感情就跟坐过山车一样,短短时间就从激动到幻灭,英国名校跟我想象中完全不一样!”
牛津大学2018-2020年在内地录取了425人,平均每年140人,都是学霸
我小学和初中都在上海读公立学校,中考能进四校八大,但当时想出国,就去了一所知名的国际高中。我很小就读儒家经典,为心怀苍生天下而感动。高中转轨后,我有更多时间探索自己,我发现自己很喜欢历史,“以史为镜,可以知兴替”,立志读历史专业。申请大学时,很多人劝我填理工科,录取更保险,因为牛津、剑桥在国内录取的学生还是以数学、化学和物理为主。但我还是坚持选择了历史和经济系,也很幸运地被录取了。牛津是英语世界最古老的大学,记载最早授课时间是1096年,已经一千年了,学校连续5年蝉联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第一我非常认同读名校的重要性,如果有可能,尽可能上个好大学,学校资源特别好,举个简单的例子,牛津图书馆是仅次于大英图书馆的存在,每周阅读清单就有十几本。我结识到许多非常厉害的人,接触到资源也是世界顶级的,让我整个眼界都变得不一样。在我看来,内卷是种很单一向的竞争,一群人抢夺同一个资源。在校园里我感受到的是压力,而不是单一化的内卷,同学都很优秀,做的都是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。竞争是良性、多元的,是互相鼓励。
但我也有些非常不适应的地方,牛津这种有着上千年古老深厚积淀的学校,非常强调专业人士的培养,对我来说,偶尔会太象牙塔了。学校流传一句笑话,有些学科is not old enough to be taught。牛津开设的学科都很古典,那些没什么历史积淀的专业,都没有资格被搬上讲堂。所以,专业课上教授的东西跟现实世界有些脱节。比如我读的经济学,牛津教授的既不是那种宏观的理论,也不是那种很实用的东西,读的内容比较古老和深刻,诺贝尔奖经济学得主的书都不在必读书目里。这样一来,理工科的同学基础就会非常扎实,读人文类的就会面临时代性和实践性不够的问题。我有一个喜欢电影的同学,申请大学时大家说先去排名高的学校,但电影专业太新潮了,牛津没开,于是就读了艺术,结果他现在找工作就很迷茫,不管是在知识还是应用上,可能都不如那些读了专业电影院校的同学们。英国大学才3年,专业知识压缩在3年里学完难度也比较大,学校想培养的是专业人才,课堂偏应试,平时考试不多,成绩也只看最后的大考。我读的历史系,我发现大家都钻在各自非常狭窄的领域里,越钻越深。要想发现其他专业的可能性,不好意思没有选修课,像数学专业的朋友3年只能读数学,只能选本专业的课。我一直觉得不管是读理工科还是人文学科,通识的博雅教育能让人看到更广阔的的世界,我接触了很多国内的大学生,发现顶国内尖名校也开设了博雅课程,可以跨专业选课,有探索自己的可能。牛津2022届申请时间轴,注意的是牛津和剑桥不能同时申请最后,英国大学非常看重专业能力的培养,转专业基本是不可能的。美国大部分大学录取时候是不定专业的,前两年可以选修自己喜欢的课程,就可以不用像英国这样很早确定专业。而申请英国时需要先填专业,一旦被录取,在大学期间不得转专业。如果事先没有对所读的专业充满终身探索热情的话,会读得比较痛苦。如果想换专业,就要重头开始,再去考入学考试。我有一个剑桥的同学想从地理转到数学专业,还得重头考一遍入学考试,从大一开始读。我自己也是,我在读历史专业的过程中,发现跟自己想象的有差距,想转专业根本就不可行。所以,如果学生对所学专业非常有热情,比较爱钻研,英国非常适合,3年就能拿到本科学位,加1年能读完硕士,还能省钱。而爱好理工科的学生我想也会很适合英国,基础打得非常牢固,专业能力特别强。
但像我这样兴趣广泛,又爱“折腾”的人文类学生,对牛津还是有些幻灭的。但是孩子在未成年时如果只在校园里呆着,可能很难想清楚自己要什么,我当时那么坚定要读历史,读了还不是发现自己不适合。现在想来,我高中并不是喜欢历史学科本身,而是历史学科为一直读公立的我,打开了一扇接触西方批判性思维教育的窗。所以我爱上了当时那个全新的世界,并把这种兴奋的感觉投射到历史上去了。读了两年后,我还不确定自己想要什么,加上疫情期间不想上网课,就选择了Gap(间隔年)一年。我有两大收获,其一是学会如何与“牛津”这个名校标签相处。头顶着名校的光环,在学生时代总会得到更多的关注,期望值也更高,若没达到预期水平般的优秀,得到“读了名校又如何”的评价也会很失落。但走出校园之后,名校标签并不管事。我申请过一家咨询公司的实习,但连首轮都没有过,我在学校没体会到“内卷”,在求职上体会到了,很多人大一就开始准备了。名校标签有时候是动力,有时候是压力,如何不让这种外界的期望左右我的选择,我还在与身上这个有时候很沉重的标签和解中。我加入了一个叫「格致计划」的项目,是由一群海内外名校大学生发起,旨在将博雅教育带给更多非一线和县城的学生们,带着大家读书和讨论。我生长在上海,有时候觉得自己的眼界很窄,身边世界太相似了,我就选择去贵州上课。我第一次走进了脱贫后的乡村,那些在书上读过的第一次在眼前鲜活起来了,我意识到城乡的鸿沟,也意识到我作为所谓“精英阶层”的孩子们,有多矫情,不应该把名校、名企视作理所当然,这个世界还有很多不一样的生活。我特别羡慕那些在高中出国,在哥斯达黎加、波黑、南非等读书的中国同学,视野广阔,对自己要什么也心里有数。我也很钦佩那些读完名校去到非发达地区的学长学姐们,心怀更大的世界。经过间隔年的思考、行走、认识新朋友,我有了一些新的视角。现在去旅行,我都很少去发达城市,而是选择去相对贫穷的地方走一走,看一看。我也慢慢发现我当年喜欢历史,可能就是喜欢真实世界里的“人”的故事。我变得没那么迷茫,我慢慢发现我的热情竟然是写作,这其实是我埋在心底很久的梦想,它现在慢慢地生出新芽。回过头来看这些年自己走过的路,还是挺顺利的。我爸妈从小不怎么管我,很开明,我还有个弟弟,我都嫌我爸妈对他不够鸡,可能我就是传说中的自鸡型。要说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的话,我有几个原则分享给大家。如果去英国,一定要对选择的专业有清晰的认识,否则上大学后不能转换专业,学不进去是很痛苦的。如果去美国,我肯定会把学校放在专业前面,因为大学内部转专业和选修课程很方便。也就是说,如果已经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,那就去找一个资源最好的地方,不要在乎排名。如果自己还不太清楚自己想要什么,那就尽可能地上个名校,这是一块金字招牌。我没有找中介,是自己申请的大学。虽然现在情况有些不一样,但是我仍然觉得申请英国中介不是必需品。除了成绩和面试外,英国大学最看重学生个人对于所选专业的理解,这会在个人提交的personal statement体现出来的。最基本的前提就是成绩要好,这是硬道理。英国学校选拔还是比较实际,不务虚的。我认识的同学里并没有靠包装进来的。我算是结识外国朋友比较多的中国学生了,社交都是跟英国同学度过的。疫情回国后,我意识到能够留下来交心的朋友也就那么几个。在与当地同学们交往过程中,我建议不要试图变得和他们一样,还是要有自己的个性和文化。之于未来,现阶段我最大的理想是做一名文字工作者。我想读一个文学或是创意写作之类的硕士,可能会去一个没那么有名的,但是专业很好的学校,多一份不一样的体验。也有人问我,要不要回国做教育机构升学培训或背景提升等,收入不菲。有更多优秀的人加入教育行业,对学生是件非常好的事情。但就我个人而言,我应该不会考虑投身留学行业,一来没什么新鲜感,二来,留学还是在服务精英,我不想再去制造已经很膨胀的“名校”、“留学”的泡沫了。本文系授权发布,转载自公众号:谷雨星球(ID:guyujihua2021),关注我们,看「100个中产妈妈的故事」,用真实对抗焦虑,解决中产育儿难题。
精彩回顾
长按复制ID添加好友, 加入英国、美国、海外高中等留学资讯分享群:
guanjia333